【香港嘉德•秋拍】奈良美智殿堂級作品揭幕潮文化盛宴
1957 年,英國波普藝術教父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對為何為「POP ( 波普)」定義為:「流行的,年輕人的,惡搞的,詼諧風趣的,魅惑人的。」他和美國的渥荷(Andy Warhol)聯手,在六十年代的西方社會掀起對於藝術的終極革命。把日常生活、廣告、漫畫、通俗文化、塗鴉一舉變身成為「高級的」藝術。突破了藝術的疆界並使許多被視為次文化的產物晉升主流文化,在顛覆中書寫歷史。每個時代對主流文化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回看當下屬於藝術市場主流的藝術共同點,常恰恰呼應了漢彌爾頓遠在70 年前對於「POP」的定義。而此類型的藝術正被新世代的收藏家所擁抱。
延續去年秋拍「潮文化」主題的大獲成功,是次我們重磅推出「潮文化POP ART II」專題,以日本重量級藝術家奈良美智的殿堂級作品——《午夜吸血鬼》拉開序幕,並呈共6件奈良在畫布、陶器、紙本等不同媒材上的多元創作,一展奈良筆下無邪、純真、反叛的藝術魅力。
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 奈良美智殿堂級作品——《午夜吸血鬼》
奈良美智為全球藝術世界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作品映射一個脆弱、反叛、氣憤、理想主義的綜合體。正與今日全球當代社會的氛圍極為相似,因此能讓人在觀畫時產生巨大的共鳴。
——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主席德賽
完成於2010年的《午夜吸血鬼》為奈良創作逾三十年來首次詮釋「吸血鬼」主題之作,他在此未採世俗對吸血鬼既定的刻板印象,在底層流動著暗紅光彩的深黝畫幅中心,一個純潔的長髮大臉女孩佇立其間,閉起雙眼,面向看畫的觀者,瘦弱的手臂顯示她的無害,寬而飽滿的額頭可上溯至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審美,如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蒙娜麗莎》中的主人公亦顯此特色。而女孩頭頂的十字架以及嘴角露出的小尖牙,標誌了她的身分及與宗教的關聯性。
達芬奇畫中的主角蒙娜麗莎與奈良美智《午夜吸血鬼》中的女孩,同樣展現著寬而高聳的額頭,顯見延續的時代審美價值觀。
「十字架」為基督教的重要象徵,帶有「愛與救贖」的意義,把十字架置於頭頂,可追溯至十二世紀拜占庭的壁畫,然而當中的主角不是耶穌基督,便是天使——均為「善」的化身。奈良美智把吸血鬼,一個普世意義中「惡」與恐懼的化身,巧妙提升到與「耶穌」與救贖的表徵相同的位置。而「尖齒」元素,甚少出現在奈良的作品中,其一生至今僅有九件油畫有此特徵,當中六件的主角是「貓」,最早見於1992年的《貓王》,直至本作,奈良才首次將主角由「貓/獸」提升為「人/吸血鬼」使此作別具深意。
畫中的女孩對我們展現的是一種巨大的溫暖,或言說了奈良的價值觀——世上沒有純然的惡,只要起心動念,心中有愛與希望,絕對的惡也可被翻轉為崇高的善,散發生命的榮光,一股靜謐的美感頓時沁入人心。而孤身獨處,若進入冥想狀態的少女、其所散發的神祕感,亦與日本傳統特有的「侘寂」與「幽玄」美學相通,言說著人生而孤獨,與對精神世界的終極追求。
漫遊現實「夢境」 奈良美智陶藝開篇之作
來自搓揉陶土時「心、眼、手」精妙合一的體驗,讓奈良回歸純真的童年時光,亦如少時,繪畫在德國孤獨留學生活中給予他的心靈慰藉。《Baby Baby I Never Dream》來自奈良在「陶藝之森」完成的首個陶器繪畫系列之作。相對於壓克力彩側重激發觀者與自我對話,帶有「表面性」概念的黑白手繪,更像是來自藝術家率性的敘述表達,通過文字與圖像交相呼應,以及不同材質內蘊的自然之力,呈現出一個與傳統陶藝截然不同的童趣世界。
2007 年,奈良美智在日本滋賀縣「陶藝之森」,以駐地藝術家的身份完成了人生首個陶藝系列,期間他用影像紀錄下整個創作過程,可見對其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畫中熟睡的女孩傳遞著柔和而靜謐的心緒,臉龐上的一抹淺笑取代了以往標誌性的叛逆表情。背景展現的廣袤時空,營造出如鮑勃•迪倫(Bob Dylan)的名曲《鈴鼓先生》般的夢幻意境,卻被盤沿上醒目的文字打破,使觀者重回真切的現實。奈良美智以「圓框」為人物場景與外部文字劃定了邊界,彷彿為女孩的「夢境」建構出一個透明的氣泡,顯示出美景的脆弱易逝,又將其睡眠的瞬間凝成永恆,與環繞的輕柔話語一同,營造出一個夢境中的現實之城。
孤獨星球的少年 不許笑!奈良美智的內心獨白
1999年,奈良美智從德國回到日本,一系列的展覽令其創作日趨意氣風發,至2001年,在村上隆集合日本優秀藝術家作品發表的「超扁平」展覽中,他更是大放異彩。《無題(不許笑)》便是貫穿其成長脈絡、創作自1999至2002年之作。藝術家以其一貫簡練的線條及富於變化的色彩,展現了充滿想像力的內心。畫中有些落寞的小男孩身體靠牆癱坐於地,雙眼垂直向下,直視地上橘色的汽車模型,情緒的起伏通過移動的汽車,似呼出歎氣的「尾氣」;天空中的星星照耀著男孩金黃的頭髮,一顆顆綠樹猶如突發奇想的種子,正在發光的星球上發芽。如同童話故事《小王子》中孤身等待狐狸的主人公,畫中的男孩述說著自己的故事,尋找著願意傾聽的夥伴。小巧的創可貼在男孩飽滿的額頭對比下,產生一絲狼狽的滑稽感,作品題目——「不許笑!」或來自內心的呼喚:當敞開心扉擁抱外界時,脆弱與孤獨便也赤裸裸地呈現於人前,顯其真摯的本心。
畫作的背面是另一番天馬行空的場景:一張空置的單人床漂浮在海底世界中,環繞在周圍的水母如同跳躍在床上翻滾的孩童。回顧藝術家自2014年起流通於市的作品,僅有約十件雙面紙本創作,本作堪稱畫面精彩度之最,是一把走入奈良內心世界的鑰匙,看見他一如少年般躍動的赤誠光芒。
小星星的旅行
1988年,自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畢業後,奈良美智在科隆成立了工作室。德國寒冷的天氣和語言的隔閡,令奈良想起諸多童年成長的孤單回憶,「花了很多時間將每天感動的事像寫日記一樣畫下來」。創作於1995年的《太陽、地球與群星》便源為該時期的紀錄,涵括豐富元素及鮮明的色彩。畫中白色的小狗,乃貫穿奈良創作的一位「親切朋友」,取自他在德國喜愛看的動畫片《丁丁歷險記》;藝術家將太陽、地球、星星、小狗這些自身生活中美好的元素聚集起來,如五彩繽紛的「群星」般,璀璨閃爍,信手拈來間描繪出一個奇妙的小宇宙,而題識「我想去到群星之處」,亦表達了身處異鄉的他對大千世界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