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預告 | 2025 UCCA 將展出全球 9位當代藝術家個展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欣然宣布,2025年將於UCCA北京舉辦7場展覽,於UCCA沙丘美術館舉辦2場展覽。在北京,UCCA將於大展廳首先呈現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個展,聚焦藝術家以生物材料和技術手段對人類感官體驗、科學與社會議題的探討,隨後將迎來享譽國際的空間影像藝術先驅——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裡思特,以及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的著名影像藝術家楊福東,這是迄今為止楊福東的創作最為全面的展示,也是藝術家首次在北京舉辦大型機構性個展。
此外,UCCA北京也將呈現第一位獲得特納獎的非裔女性藝術家、2023年瑪麗亞·拉斯尼格獎得主——英國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的力作,以及活躍於當代藝術領域的中國畫家陳可、雕塑家廖斐與日本藝術家田中功起的3場個展;在風景如畫的渤海之濱,UCCA沙丘美術館將一如既往關注具有探索精神和開創性的藝術家,特別推出以獨特項目重新審視現行社會和藝術價值體系的新興藝術家胡尹萍個展,以及已故新加坡裔英國藝術家林金中國大陸首個機構個展,聚焦其對東西方藝術傳統中形式與空間普遍特性的獨到見解與深入探索。
年度大展
北京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安妮卡·易
UCCA北京
2025.3.22 – 2025.6.15
本次展覽首次於亞洲對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的藝術實踐進行了全面展示。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安妮卡·易因其所謂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對於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體驗的探尋,而備受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展覽將展出她最新創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選,全方面呈現其獨特的藝術世界。
透過使用諸如細菌、氣味和天婦羅炸花等有機且易逝的材料,安妮卡·易巧妙地捕捉到人類情感和感知的細微變化。基於對生命體之間脆弱而又堅韌的依存關係的思考,藝術家將螞蟻和土壤微生物等頑強的生物視為共同創造者,並將生命、死亡和衰敗等存在主義問題融入其作品之中,強調一切生命形式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透過對感官的探索,安妮卡·易的實踐聚焦於機械、真菌和海藻等非人類實體的個別體驗和洞察,挑戰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根植於對生物學、科技和哲學的細緻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鮮活形式將這些研究呈現給觀眾,邀請人們與超越人類的世界親密互動。透過與包括科學家、建築師和調香師在內的各領域專家合作,藝術家的創作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在更廣義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本次展覽由UCCA與三星美術館共同舉辦,由UCCA策展顧問彼得·逸利與三星美術館策展人李珍芽共同策劃。
關於藝術家
▼
安妮卡·易(Anicka Yi)1971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現居住和工作於紐約。她曾在世界各地多家機構舉辦個展,其中包括「元孢子」(倍耐力比科卡機庫藝術中心,米蘭,2022);「現代委任:安妮卡·易:愛上這個世界」(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倫敦,2021);「生命是廉價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紐約,2017);「叢林條紋」(弗里德利希阿魯門美術館,卡塞爾,2016);「數碼唾液7,070,430K」(巴塞爾美術館,巴塞爾,2015);「你可以叫我F」(The Kitchen,紐約,2015)。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與科技」(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9);“電子身體」(沃克藝術中心,明尼亞波里斯,明尼蘇達州,2019);「形式之夢」(東京宮,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2017);「第八氣候帶,藝術在做什麼?」(第11屆光州雙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時…突然,然後」(第12屆里昂雙年展,里昂,2013 )。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會獎和2016年古根漢雨果博斯大獎的得主。她的作品被納入多個公共收藏,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尤莉婭·施托舍克收藏、盧貝爾家族收藏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
皮皮樂迪·裡思特
UCCA北京
2025.7.19 – 2025.10.19
享譽國際的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裡思特將充分利用UCCA大展廳的空間結構特性,為華人觀眾呈現其全新的影像裝置作品。這些委任創作將延續裡思特前瞻性的敏銳影像語言風格,融匯其一貫以來的生態女性主義關懷與道家自然觀對生命共生狀態的感知與體察,引導觀眾在微觀與宏觀世界之間不斷切換視角,探討當代生態系中身體機制、食物消費、消化過程與耕種活動的持續互化與循環,並邀請觀眾感受包含影像、裝置、雕塑等多種媒介的「整體藝術」的力量。
此次展覽將呈現一件藝術家為UCCA大展廳特別創作的場域特定作品,以及與此件作品相呼應的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精選之作,並充分利用美術館的公共區域及非常規展覽空間。在充滿幽默與趣味的開放式展覽體驗中,為社會各界人士及各年齡階層的公眾提供進入皮皮樂迪·裡思特藝術世界的全方位多元感官經驗。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方言策劃。
關於藝術家
▼
皮皮樂迪·裡思特(Pipilotti Rist)1962年出生於瑞士格拉布斯,現居住及工作於蘇黎世。 1982至1986年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學習商業藝術、插畫與攝影,隨後在巴塞爾設計學院攻讀視聽傳播(影片)專業。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裡思特逐漸成為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其作品也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
近期個展包括:「電子田園詩」(消防站,多哈,2024);「潛入你眼簾」(大館,香港,2022);「寬厚胸懷,願你成為我的鄰居」(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格芬當代館,加州洛杉磯,2021-2022);「你的眼眸是我的島嶼」(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日本京都,2021);「打開我的林中空地」(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丹麥胡姆勒拜克,2019);「像素森林」(阿爾勒LUMA基金會,法國阿爾勒,2018);「啜飲我的海洋」(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悉尼,2017-2018);「像素森林》與《憂慮將消散》」(休士頓美術館,美國德州休士頓,2017);「像素森林」(新美術館,紐約,2016-2017);「你的唾液是我苦海的潛水衣」(蘇黎世美術館,蘇黎世,2016)。
楊福東
UCCA北京
2025.11.15 – 2026.2.22
楊福東的作品在中國當代視覺創作實踐中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第11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首映,展現了貫穿多重風格傳承當代美學薰陶下的全新敘事與視覺感性。在五年後創作的紀念碑式作品《竹林七賢》中,則詩意地表現了其同代人在步入千禧年之初的迷茫。隨著其電影創作逐漸發展為時而涵蓋影片製作痕跡的裝置作品,楊福東之後的創作將電影式的思考擴展至空間與多重時間領域。
作為楊福東迄今最全面,也是首次於北京舉辦的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呈現楊福東「圖書館電影計畫」的第一部分。該計劃始於《竹林七賢》之後,是其對創作一部可容納某種複雜現實影片的持續探尋——尤其當這種現實既真實,又具有建構性。從北京東郊農村童年經歷汲取靈感,本次展覽呈現了楊福東將過去與當下、公共與個人緊密交織的影像敘事。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及UCCA策展人劉倩兮共同策劃。
關於藝術家
▼
楊福東1971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國際著名藝術機構和畫廊舉辦的個展有「無限的山峰」(香格納畫廊,上海,2020);「明日早朝」(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18);「愚公移山」(上海攝影藝術中心,上海,2016);「南轅北轍:楊福東作品展」(餘德耀美術館,上海,2015);「我感受到的光」(SALT 戶外影像裝置,挪威桑霍爾恩島,2014);「楊福東:陌生天堂」(蘇黎世美術館,瑞士,2013);「斷章取義-楊福東作品展」(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2012);「八月的二分之一-楊福東個展」(PARASOL UNIT當代藝術中心,英國倫敦,2011);「楊福東:竹林七賢和其它故事」(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希臘雅典,2010);
「楊福東:將軍的微笑」(原美術館,日本東京,2008);「別擔心,明天會更好」(維也納美術館,比沃利城堡當代美術館,義大利都靈,2005);「五部電影」(文藝復興協會,美國芝加哥,2004)等。其電影及影像裝置作品在全球多家美術館及重要藝術機構舉行多場展覽,如蘇州博物館(2019)、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17)、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2016)、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3)、利物浦泰特美術館(2007)、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04)、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2003)等。他也參展了第12屆里昂雙年展(2013)、第11屆沙迦雙年展(2013)、第十七屆雪梨雙年展(2010)、第52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2007 )、第五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06)、利物浦雙年展(2004)、第5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2003)、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第四屆上海雙年展(2002)、第7屆伊斯坦堡雙年展(2001)等。
更多展覽
北京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盧貝娜·希米德
UCCA北京
2025.1.18 - 2025.4.27
作為英國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本次展覽將回顧她過去四十年來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希米德是80年代英國黑人藝術運動的領導人物,以其挑戰主流歷史敘事的繪畫及裝置而聞名。展覽將呈現藝術家自19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包括《時髦的婚姻》《金錢的命名》、「宴席車」和「B計畫」系列等。這些富有表現力的作品透過思辨性的虛構,詩意地重述歷史。展覽將探討其創作中長期以來的核心主題——黑奴貿易與黑人經驗、性別視角和語言系統,呈現她多種形式的繪畫實踐,包括牆上繪畫、人形立牌、現成物品、家具上的複繪,以及聲音裝置作品。盧貝娜·希米德是2023年瑪麗亞·拉斯尼格獎得主。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
關於藝術家
▼
盧貝娜·希米德(Lubaina Himid)1954年出生於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現居住及工作於英國普雷斯頓。英國皇家學院院士、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得主、中央蘭開夏大學當代藝術專業榮譽教授。她曾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2017年特納獎,2023年瑪麗亞·拉斯尼格獎,以及2024年蘇珊·迪爾·布斯 | FLAG藝術基金會獎。希米德曾在英國和世界各地舉辦展覽。其重要個展包括:「路障」(Hollybush Gardens畫廊,倫敦,2024);「隨遇而安」(FLAG藝術基金會/紐約、奧斯汀當代藝術美術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2024);「街頭小販」( Greene Naftali畫廊,紐約,2024);「編織時間/深水」(阿聯酋沙迦藝術基金會,沙迦,2023);「愛的聲音是什麼?」(格林德伯恩歌劇院,英國劉易斯,2023) ;「太多的夢」(洛桑州立美術館,瑞士洛桑,2022);「水有完美的記憶」(Hollybush Gardens畫廊,倫敦,2022);「盧貝娜‧希米德」(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2021);「聚光燈」(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2019);「抓取測試」(弗蘭斯·哈爾斯博物館,荷蘭哈勒姆,2019);「盧貝娜·希米德」(CAPC當代藝術美術館,法國波爾多,2019);「自下而上地工作」(新美術館,紐約,2019);「國王的禮物」(奧克西塔尼/比利牛斯山-地中海地區當代美術館,法國塞里尼昂,2018);「我們的吻是花瓣」(BALTIC當代藝術中心,英國蓋茨黑德,2018)。
近期的群展包括:「就是現在:藝術家重構黑人形象」(費城藝術博物館/費城、The Box /普利茅斯、國家肖像美術館/倫敦,2024);「糾纏的過去,1768年至今」(皇家藝術研究院,倫敦,2024);「反抗中的女性!」(蘇格蘭國立美術館/愛丁堡、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2024);「細齒梳」(HOME,曼徹斯特,2023);「艱鉅的任務!存在與歸屬」(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2023);「分裂自我:遺產、記憶、歸屬」(赫伯特美術館,英國考文垂,2023);「歸來」(奧克西塔尼/比利牛斯山-地中海地區當代美術館,法國塞里尼昂,2023);「在當下歷史性地思考」(沙迦雙年展,2023);「uMoya:失卻事物的神聖歸來」(利物浦雙年展,2023)。希米德的作品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哈默博物館、阿聯酋沙迦藝術基金會、挪威基斯特弗斯美術館、瑞士洛桑州立美術館、加拿大溫哥華倫尼收藏、英國米德爾斯堡現代藝術學院、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英國藝術委員會、英國政府藝術收藏、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曼徹斯特大學惠特沃斯美術館以及美國普羅維登斯羅德島設計學院等多個博物館和公共收藏。
陳可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回溯自千禧年初期以來作為畫家的創作歷程,陳可的作品往往能夠喚起某種集體共鳴,即使其畫面通常聚焦某些特定的夢境和個體的境遇。她在早期作品中經常描繪卡通化的小女孩形象,這是一種矛盾的化身,代表著藝術家本人以及同樣成長於不斷擴張的消費經濟中的一代。在始於2020年的「包浩斯女孩」系列中,藝術家基於自身的感知和記憶,從包浩斯這所知名德國院校的圖片檔案中,挑選了部分女性人物形象進行創作。本次展覽將呈現此系列最新的創作,近二十幅繪畫作品展現了她對於那個曾經烏托邦時刻女性英雄的意想和期冀。這些作品隱含的深刻意味在UCCA展廳和798廠房的背景下得以更為凸顯,這些空間由德紹設計學院(原二戰時期的包浩斯設計學院)設計,德紹這座城市則是包浩斯最後活躍之地。藉由檔案資料和場域特定元素的納入,陳可進一步深化了這個關聯線索。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策劃。
關於藝術家
▼
陳可1978年出生於四川省,她分別於2002年及2005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現居住及工作於北京。近期個展包括「包浩斯女孩–劇院」(⻉浩登畫廊,巴黎,2023);「無名女藝術家」(C5CNM空間,北京,2020);「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經事」(餘德耀美術館,上海,2018-2019);「夢露」(⻉浩登畫廊,⾹港,2016);「密林-陳可近作展」(星空間,北京,2015)。部分群展包括「共貫與多元-當代繪畫藝術新樣態」(中國美術館,北京,2024);「龍美術館十週年特展-肖像」(龍美術館,上海,2023); 「餘德耀基⾦中國當代藝術精選」(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洛杉磯,2021);「雨滴的閱讀-西部藝術家文獻展」(銀川當代美術館,銀川,2017);「中國私語-烏利希克收藏展」(伯恩美術館,瑞士伯爾尼,2016)。她的作品被納入許多機構收藏,其中包括荷蘭沃林登美術館,瑞士烏利·希克收藏,英國弗蘭克斯-蘇斯收藏,瑞士BSI藝術基金會,上海餘德耀美術館和上海龍美術館等。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與科技」(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9);“電子身體」(沃克藝術中心,明尼亞波里斯,明尼蘇達州,2019);「形式之夢」(東京宮,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2017);「第八氣候帶,藝術在做什麼?」(第11屆光州雙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時…突然,然後」(第12屆里昂雙年展,里昂,2013 )。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會獎和2016年古根漢雨果博斯大獎的得主。她的作品被納入多個公共收藏,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尤莉婭·施托舍克收藏、盧貝爾家族收藏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
廖斐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廖斐的創作始於對存在的思考與對自身的疑惑,旨在透過創造性的實踐來接近「事物的本質」。其作品透過藝術的外在形式和日常材料的物質性,展現事物本身的存在問題。廖斐以理性的態度面對藝術創作,基於思考邏輯和抽象概念創造出感性的強度。其作品將數理系統的邏輯感轉化為視覺語言,透過低限的,幾乎僅憑語言的直接表達,讓我們體驗到數理、邏輯和抽象事物的臨場感和其極限。作為廖斐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梳理藝術家包括「單向雕塑」(2017)和「排列生成」(2018)在內的早期創作,以及延續至今的重要創作線索。同時,藝術家將根據作品特性對展覽空間本身進行設計和改造。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關於藝術家
▼
廖斐1981 年出生於江西省景德鎮市,2006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現工作及居住於上海。近期個展包括「形下寺」(Vanguard 畫廊× 醍醐藝術中心,上海,2023);「外在」(花廳計劃,上海,2021-2022);「這一切是隨機發生的嗎?」(OCAT上海館,2021);「廣延」(Vanguard 畫廊× 零時藝術中心,上海,2018);「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館,2016)。
部分群展包括「險境集」(美凱龍藝術中心,北京,2024);「青山行不盡:山海渡遠」(大阪文化館·天保山,大阪,2024);「沉靜的響雷」(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21);「繼續/不延續的傳統:中國影像藝術」(薩拉曼卡藝術中心,澳洲塔斯馬尼亞,2021);「於顯現或隱匿之中」(巴塞隆納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疆域:地緣的拓樸」(OCAT 研究中心,北京,2018);第11 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6-2017)。
田中功起
UCCA北京
2025.9.27 - 2026.1.4
田中功起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涵蓋影像、攝影、特定場域裝置和乾預性項目,他擅長將日常行為中潛藏的多重語境可視化,並揭示其中的意義。藝術家早期作品以現成品為中心,透過實驗性地利用日常物品,探索如何擺脫生活的常規。從2010年「九個髮型師同時為一個人理髮(第二次嘗試)」開始,他創作了一系列「協作」計畫——根據某個原因組織臨時團體,旨在揭示微型社會和臨時社區中的群體動態。自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後,田中功起開始如同電影導演般地組織、策劃、拍攝了一系列以日本本土為中心的,有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品,他稱之為「集體性行動」。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整理並呈現藝術家近十餘年的藝術實踐。展出包括其早期裝置作品在內的數十件作品,同時也將首次展出由UCCA支援製作的全新影像作品。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關於藝術家
▼
田中功起(Koki Tanaka)1975年出生於日本栃木市,現工作及居住於京都。 2000年,田中功起獲東京造型大學藝術學士學位;2005年,獲東京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主要個展包括“脆弱的歷史(一部公路電影)”(善宰藝術中心/首爾、米格羅斯博物館/蘇黎世,2020/2018);“不確定的任務”(鏡花園,廣州,2019);“臨時性研究(工作標題)」(格拉茨美術館,格拉茨,2017);“陶藝家與詩人”(亞洲藝術博物館,舊金山,2016);“田中功起: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實踐” (水戶藝術館,日本茨城縣水戶市,2016);「脆弱的敘述者」(德意志銀行美術館,柏林,2015);「抽象的敘說-共通的不確定性與集體行動」(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威尼斯,2013)等。他的作品也在群展和雙年展中廣泛展出,包括「抗體」(東京宮,巴黎,2021);「縱使黑暗,我仍歌唱」(聖保羅雙年展,聖保羅,2021);「正確方向的每一步」(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19);「情的時代」(愛知三年展,愛知縣,2019);「行動!萬歲」(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7);「生存痕跡」(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6);「M+進行:流動的影像」(M+,香港,2015)等。田中功起的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收藏,包括香港M+、日本東京森美術館、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等。
更多展覽
北戴河
UCCA沙丘美術館
胡尹萍
UCCA沙丘
2025.4.27 - 2025.10.12
胡尹萍的藝術實踐引導我們重新思考現行的社會和藝術價值體系,並在一個由毛線針織品構成的奇妙世界中,為勞動與生活之間的既存現狀發掘新的可能性。胡尹萍的概念性計畫“胡小芳”既是一個“藝術家品牌”,也是一場“社會實驗”。它對經濟體系和社會中固有的生產和貿易邏輯提出了質疑。該計畫始於2015年,最初旨在為農村年長女性建立一個更具意義和自主的環境。隨著時間推移,這項計畫意外地為這些為了家庭默默奉獻一生、幾乎與藝術無緣的女性提供了一個釋放潛意識表達的平台。胡尹萍最初只是向生活在她四川家鄉的婦女們訂購編織或鉤針毛線製品。藝術家此舉的初衷並非是為了開啟一項藝術項目,而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賦予這些女性——包括她自己母親——的時間以應有的價值。她們的付出不僅在生活中被低估,現在更受到網路市場和出口體系廉價收購的剝削。藉由「小芳」公司這個匿名平台,胡尹萍默默地為她們的創意手工勞動提供經濟支持。胡尹萍的作品激發觀者重新審視「女性手工藝」和「女性時間」的價值,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充滿顛覆性的獨特視角。在這項重要藝術計畫十週年紀念之際,本次展覽以對未來的思考為靈感,展出一系列由UCCA委任、由「小芳共同體」創作的沉浸式混合媒材作品。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容思玉策劃。
關於藝術家
▼
胡尹萍1983年出生於四川,2010年獲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學位,現居住及工作於北京。部分個展包括「胡尹萍個展:胡小芳和喬小幻」(明當代美術館,上海,2022);「雪白的鴿子」(箭廠空間,北京,2018);「遊客」(IAER,義大利,2017) ;「小芳」(箭廠空間,北京,2016);「謝謝」(3號空間,成都,2016)。參與的群展包括“商人的故事”(kurimanzutto畫廊,墨西哥城,2023);“希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松隱藝術空間,首爾,2023);“年年:動物的能與術” (德基美術館,南京,2023);「不可思議的行動」(A4美術館,成都,2022);「出走!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女性身分」(挪威利勒哈默爾美術館、奧地利薩爾茨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哥本哈根加姆勒斯特蘭德國際藝術中心,2022);「無盡的服裝」(X美術館,北京,2021);「身體視覺」(雲美術館,深圳,2021); 「簾幕」(Para Site,香港,2021);「空港雙年展」(廣州,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浙江美術館,杭州,2019);「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 (民生美術館,北京,2018);「甜蜜的家」(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7)。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與科技」(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9);“電子身體」(沃克藝術中心,明尼亞波里斯,明尼蘇達州,2019);「形式之夢」(東京宮,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2017);「第八氣候帶,藝術在做什麼?」(第11屆光州雙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時…突然,然後」(第12屆里昂雙年展,里昂,2013 )。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會獎和2016年古根漢雨果博斯大獎的得主。她的作品被納入多個公共收藏,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尤莉婭·施托舍克收藏、盧貝爾家族收藏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
林金
UCCA沙丘
2025.10.26 - 2026.4.12
林金是一位新加坡裔英國藝術家,她多以雕塑和版畫為媒介,探索形式、節奏與光線之間的互動。她在1950年代移居英國,先後在聖馬丁藝術學院和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林金常使用木、石和金屬材料,充分展現了她對古代視覺文化和建築的深厚興趣,這種獨特的創作視角尤其得益於她從1956-1996年期間數次在亞洲各國的遊歷經歷。作為林金在中國大陸首次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全面呈現藝術家雕塑和版畫創作,展現林金如何在她的人生經歷中不斷突破文化界限,專注探索東西方藝術傳統中形式和空間的普遍特性,邀請觀眾在材質與抽象之間進行沉思與對話。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關於藝術家
▼
林金(Kim Lim)1936年出生於新加坡,1997年去世。她在17歲時前往倫敦,在聖馬丁藝術學院學習,之後在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版畫和雕塑。她的兩場重要個展於2024年秋季同時亮相:「林金:太空之間」回顧展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呈現,而另一場於瑞士阿彭策爾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戴加:格蘭蒂納:林金筆記」標誌著其作品在歐洲美術館的首次呈現。林金曾於韋克菲爾德·赫普沃斯美術館(英國韋克菲爾德,2023-2024)、特納當代美術館(英國馬蓋特,2024)、白教堂美術館(倫敦,2022)、巴比肯藝術中心(倫敦,2022)、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倫敦,2021)、STPI畫廊(新加坡,2018),以及卡姆登藝術中心(倫敦,1999)等機構舉辦個展和參與群展。她也參與了第13屆台北雙年展(2023)、第14屆光州雙年展(2023)。林金的作品被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英國藝術委員會收藏、英國泰特收藏和香港M+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
更多全球藝術市場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 Ar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