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利希滕斯坦 | 拍賣市場個人報告

2020.09.18 20:00

利希滕斯坦是美國波普藝術大師,他於1923年出生在美國的一個幸福中產階級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1960年代作為波普藝術運動的奠基人之一而聲名顯赫。他將網點畫法、油墨印刷風格發揮到極致,自成一派。利希滕斯坦改變了傳統視覺藝術語言,他的藝術是來自圖像的圖像,從米老鼠到畢卡索的作品都可成為他畫中的主角,以獨屬利希滕斯坦的藝術語言躍然紙上。

今年7月利希滕斯坦90年代作品《裸體與歡愉畫》在紐約上拍,這幅作品是利希滕斯坦的晚年力作,與其早期僅僅使用紅色、黃色、藍色及黑色的著名作品相比大有不同,此作中運用近50種顏色。本作以逾4600萬美元高價成交刷新個人Top3。

回看利希滕斯坦藝術生涯是一個不斷拓寬藝術邊界的過程,可按時間劃分為5個藝術階段——1960年代以前(探索時期)、1960年代卡漫時期、1970年代靜物風景時期、1980年代表現主義繪畫風格時期、1990年代內飾設計時期,這樣細分可幫助我們更全面的了解利希滕斯坦的市場價值以及藝術風格。

作品:60年代作品成交額最多,90年代平米價最高

利希滕斯坦每個階段都各有其特色,其中以1960年代的作品成交總額最高,其次是1990年代,然後是1970年代,1980年代、1960年代以前。五百萬美元以上成交的作品共59件,1960年代就佔去21件,1990年代15件,1970年代20件,1980年2件,1960年以前1件。(數據統計截止2020年8月)

左:不同时期总成交额占比
右:不同时期五百万以上作品成交额占比

在其個人作品Top10中可以看出2010-2015年是其市場高峰,Top10中8幅作品都出自這一時間段,從時期來看,Top10中1960年代有7幅、1990年代2幅、1970年代1幅。

藝術家個人Top10

從成交量和平尺價來看,雖然成交量和成交率1960年代都遙遙領先,但1990年代在2020年價格不菲,《裸體與歡愉畫》助力該時期平米價一躍成為本年度最貴。

藝術家不同時期作品成交率、上拍量與平尺價

價格指數:20年波動式上漲,2020年迎來藝術生涯第二個峰值

利希滕斯坦的價格指數二十年完成了從1到15.64的飛躍,從2010年大幅飆升,2011年開始,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美國國家美術館、英國泰特美術館等知名美術館輪流為其舉辦展覽4年間舉辦了超20場展覽,這讓利希滕斯坦的曝光度大大提高,作品的成交額也在穩步上漲,價格指數和成交額在2015年到達巔峰。

藝術家歷年成交額與價格指數

而在2020年市場大環境並不理想的情況下,其個人指數反而逆勢上揚,可見即使是市場環境不夠好的情況下,只要是好的作品在拍場就會受藏家喜愛。

藝術家不同年代的風格特色及代表作:

1960年以前 探索期

利希滕斯坦從小喜歡繪畫,家境殷實的他在私立高中接受了良好的美術教育,17歲時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學院,在二戰結束後拿到學位開始留校任教的生活。利希滕斯坦在此期間還遇到了自己的愛人伊莎貝爾·威爾遜他們在1950年結婚,好事成雙,這一年他在克利夫蘭(Cleveland)的Ten Thirty Gallery舉辦了首次個人展。

利希滕斯坦與妻子

此時,利希滕斯坦深受立體派和抽象表現主義影嚮,他的作品既有抽象藝術也有對具象藝術的探索。如1952年的《Weatherford Surrenders to Jackson》,就是以美國 19世的威廉·威瑟福德向安德魯·傑克遜將軍投降的故事為參考作的油畫,此時畫面中本土的形象出現於後期立體主義的淺層空間中,複雜的“引用”手法已初見端倪。

1960年代卡漫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影、電視、圖片、畫冊、廣告和連環漫畫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圖像遍布都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藝術家們開始以圖像的世界為對象來創造自己的藝術。利希滕斯坦因兒子的挑戰,創作出了第一幅波普作品《看米奇,1961》,此後一段時間內卡通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鴨、大力水手等都是利希滕斯坦的畫中主角。

左:利希滕斯坦一家四口
右:利希滕斯坦《看米奇,1961》

此後,他以手工方式模仿連環漫畫的印刷程序,採用簡樸、平面的方法徹底摒棄了維拉斯奎茲魯本斯以來的繪畫傳統。但利希滕斯坦沒有原封不動地使用原圖像,而是先根據原圖像做出草圖,然后用投影儀放大,再進一步模仿原圖像的機械面貌。他在繪畫中用筆精心複制印刷品的網點,這些網點,被稱之為本戴點(Ben-Day dots),其原理是用很小的不同色彩和明暗度的圓點緊密排列或者重曡,來組成大片的色塊和圖案,最終構成畫面。

放大後可以看到手部細密的本戴點

《戒指(訂婚)》就是本時期的實驗作品,這是對愛情連環漫畫的引用,細看會發現特別是畫中線還不夠連貫,不像後來的作品那樣強調輪廓線,模仿印刷品的本戴點是借助模板畫出來的,但此時的模板是小孔,與後來的大點還是有所區別。

藝術家與他所創作的《訂婚》系列作品

1960年代Top1:

放大後可以看到臉部細密均勻的本戴點

1960年代利希滕斯坦不只是在具象畫上進行了探索,這一時期還有誕生了“筆觸系列”,是利希滕斯坦符號化、神秘抽象作品的代表。

此後,他參加了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1969年他的作品成為紐約Guggenheim博物館回顧展的主題。他還成為第一位在英國泰特美術館舉辦個展的美國人。

1970年代靜物風景時期

1977年創作中的利希滕斯坦

在連環畫領域立足腳跟後,利希滕斯坦將目光轉向了風景與靜物,但是在他的畫中將畫面圖像與外部現實相分離。畫中靜物用粗而流暢的線勾畫出來,風格與題材的分離取代了模仿的游戲。

1977年後,利希滕斯坦開始根據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包括達利馬克斯·恩斯特米羅)的作品以及畢卡索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創作一系列繪畫。此時的創作,依然是用本戴點的方法,只是畫面中會通過點的變幻調節明暗等。在油畫《Landscape with Figures》(1977 年)中,摩爾雕塑式的人物有著由女人的紅唇和一縷金發構成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頭部,背景上是一個他在60年代中期巨大而輪廓分明的人物,母題的再循環穩定了利希滕斯坦的圖像系統。

1980年代表現主義繪畫風格時期

1980年代利希滕斯坦在畫室中

1980年代,利希滕斯坦開始漸漸脫離超現實主義的圖像借用,轉向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風格,油畫《女人二號》(1982年)直接引用了德·庫寧的作品, 輪廓分明的平面筆觸替換了抽象表現主義作品中油畫顏色的肌理細節,認真、精確的形式安排取代了德·庫寧的抽象繪畫,其結果非常有趣。

1990年代內飾設計時期

生命最後一年仍在創作的利希滕斯坦

1990年代初,利希滕斯坦將目光轉向室內系列,他引用的圖像是中產階級毫無個性的起居室和臥室,室內的一切過於整潔、堅硬,只是一個可供居住的符號。整個作品沒有影子,本戴點、斜排線、原色和複色的並置進一步加強了醒目的效果。

1990年代中期, 利希滕斯坦的興趣又轉向了中國的宋代山水畫,用西方的繪畫技術與材料表現東方的題材 。這些畫再現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母題:雲霧繚繞的山峰、蜿蜒匍匐於山崖上的松樹、小橋流水、拄杖的老人和船上的垂釣者。

利希滕斯坦用鮮明有力的黑線和斜排線畫出松枝,用形狀不規則的薄塗色塊表示樹葉和植物,用漸變的本戴點表示雲霧和起伏的山巒。在視覺上,跳躍的本戴點、明確的輪廓線、薄塗的色塊已成為中國傳統繪畫中變化豐富的筆墨的對應物。利希滕斯坦的作品中出現了濃度不同的橘黃、藍和綠,淺淡的設色加強了非透視空間的感覺。作品還是圖解般的簡練,但早期作品中的諷刺意味消失了,利希滕斯坦的山水為觀者提供了神秘而不可企及的空間。

利希滕斯坦是一位多產藝術家,圖像就是他的對象,他的藝術是來自圖像的圖像,他用本戴點、斜排線、平塗的筆觸和做出來的筆觸重畫各種圖像,不斷創造著利希滕斯坦化的作品,與其他波普藝術家將相比,他的作品更為理性、超然。更多數據報告,您可以點擊下方聯繫 ArtPro 客服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