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廳|安迪沃荷:約瑟夫博伊斯肖像

2024.01.16 15:52
图片

線上展廳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約瑟夫·博伊斯肖像

The Joseph Beuys Portraits

展期至2024年2月9日

Thaddaeus Ropac 倫敦

展覽“約瑟夫·博伊斯肖像」(The Joseph Beuys Portraits)回顧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在1979 年的首次會面,匯集了沃荷為博伊斯創作的一組著名肖像畫。該系列的多件作品已被國際眾多重要美術館收藏,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藝術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美術館,但這次千載難逢的展覽是自1980年代以來該系列作品的首次單獨呈獻

图片
「安迪沃荷:約瑟夫博伊斯肖像」展覽現場,2023年      Thaddaeus Ropac畫廊倫敦

博伊斯的肖像展示了沃荷對材料與技術的實驗性方法,這使他成為20世紀最傑出的肖像藝術家之一。沃荷追求色彩、構圖和材料的變化,而不是圖像本身的變化,這使得作品呈現豐富的多樣性,包括藝術家最早在肖像畫中使用鑽石塵的作品。

對於那些親眼目睹他們在光潔的花崗岩地板上走近對方的人而言,這一刻就像兩位勢均力敵的教皇在阿維尼翁會面,充滿儀式感。 —— 大衛‧加洛威(David Galloway),1988 年

沃荷和博伊斯的首次相遇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展覽開幕式上,標誌著歐洲和美國藝術界核心人物的關鍵接觸。同年,這兩位藝術巨擘又多次會面,包括 1979 年 10 月 30 日在紐約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的博伊斯重要回顧展佈展期間。這位德國藝術家被帶到沃荷的工作室拍攝肖像,恰好趕上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也在被拍攝中。

沃荷用他的寶麗來人像專用相機(Big Shot)捕捉了博伊斯的標誌:戴著經典的氈帽、穿釣魚背心。這也成為沃荷在1980年至1986年間製作的網版印刷肖像系列的原始圖像。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纸上丝网水墨 | 100 x 79 cm

沃荷對重複非常著迷,他用各種媒材和不同的支撐物創作了多個版本的圖像。在1983年創作的這幅巨型作品上,他以網格的形式將博伊斯的頭和肩膀描繪了64次,以追求作品本身的重複性。這些肖像畫的色調值顛倒,模仿照片底片的效果,彷彿每一次變化都是底片上的獨立畫面。作品屬於“反面系列」(Reversal Series),其中,沃荷用反轉色調再現他作品中的關鍵主題,包括標誌性的瑪麗蓮夢露、蒙娜麗莎和毛主席的肖像。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反转), 1983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墨水和钻石粉末 | 213.4 x 177.8 cm

人生不就是一連串不斷重複改變的畫面嗎? —— 安迪沃荷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亚麻布上的合成聚合物颜料、钻石粉末和丝网印刷墨水 | 30.5 x 85.4 cm
图片
「安迪沃荷:約瑟夫博伊斯肖像」 展覽現場,2023年,Thaddaeus Ropac畫廊 倫敦

沃荷透過試驗版進行測試,即製作獨一無二的印刷品以試驗不同的圖像變體。曾在80年代與沃荷密切合作的出版商約爾格·謝爾曼(Jörg Schellmann)的解釋,「這些試驗版在本質上可被視為與沃荷的原作相同」。然而,它們彰顯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創新概念,從根本上打破創作過程和最終圖像之間的傳統區別,以及打破版畫和原作之間的界限。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 1983
人造丝植绒的独特试验丝网版画、莱诺克斯博物馆级木板 | 101.6 x 81.3 cm

沃荷通過削減的過程對來自攝影的素材進行改造。他剔除無關的細節,製作出具有像徵意義、類似標誌的肖像,然後將其絲網印刷到不同的支架上。他解釋說:「使用網版印刷時,你挑選一張照片,將其放大,用膠水轉印至絲綢上,然後在上面滾動墨水,墨水會穿過絲綢,但不會穿過膠水。這樣你就能得到相同的圖像,但每次都略有不同。”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 1983
独特试验版丝网印刷、莱诺克斯博物馆级木板 | 50.8 x 81.3 cm

這幅畫與博伊斯的網版印刷肖像畫同時創作,展示沃荷巧妙地將影像轉換為不同媒材的能力。在沃荷四十年高產的藝術生涯中,手稿一直是他持續創作的形式:從早期的商業插畫家、50年代的情色繪畫到晚期的手繪肖像中均可見到手稿。這幅以石墨描繪的博伊斯作品以其自信、簡潔的圖形展示沃霍爾使用印刷技術背後的嫻熟繪圖技巧,以及他在處理圖像時,對標記範圍擁有的獨特見解。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纸上石墨 | 80 x 58.4 cm
图片
「安迪沃荷:約瑟夫博伊斯肖像」  展覽現場,2023年, Thaddaeus Ropac畫廊倫敦

沃荷從1979年開始嘗試使用鑽石塵,在作品尚未乾透時就在上面塗上薄薄一層,以創造出誘人閃亮的表面。 1980年,就在最早的博伊斯肖像畫創作前幾個月,「鑽石塵鞋」(Diamond Dust Shoes)系列成為第一個使用這種新材料的創新系列,為沃霍爾描繪的女士高跟鞋增添了奢華的光彩。相較之下,鑽石塵在博伊斯肖像畫中的使用變得近乎形而上學,暗指這位德國藝術家的神秘形象,即相信藝術具有改造社會力量的薩滿藝術家。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亚麻布上的合成聚合物颜料、钻石粉末、丝网印刷墨水 | 101.6 x 101.6 cm

在這幅40 x 40英寸的畫作中——這也是許多彩繪肖像的標準尺寸——藝術家將機械絲網印刷與手繪元素並置。他在畫筆上塗上顏料,以表現主義的方式在畫布上拖動,留下手勢的痕跡。這種具有質感的創作方法使作品表面在藝術家的黑底單色調色板範圍內呈現出動態的變化。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亚麻布上的合成聚合物颜料、钻石粉末、丝网印刷墨水 | 101.6 x 101.6 cm

[這些肖像]是豐富的記錄,是令人驚嘆的人物巡禮,為後代深入了解[沃霍爾]時代的歐美文化提供了洞見。 —— 文森‧弗里蒙特(Vincent Fremont) 安迪‧沃荷工作室前助理

图片
「安迪沃荷:約瑟夫博伊斯肖像」  展覽現場,2023年, Thaddaeus Ropac畫廊 倫敦

60年代,沃荷創作了瑪麗蓮夢露、傑奎琳甘迺迪和伊莉莎白泰勒等魅力四射的肖像作品,批判名人形象的商品化,而70年代和80年代,他因受委約創作肖像畫擴大自己的創作範圍,反映他對20世紀文化和政治偶像的身後興趣。他因此創作了許多藝術家肖像,包括讓·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曼·雷(Man Ray)、羅伯特·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當然還有約瑟夫·博伊斯。

安迪⸱沃霍尔
约瑟夫·博伊斯, 1980
丝网印刷、钻石尘、棕色纸、玻璃框 | 121.9 x 91.4 cm

儘管兩位藝術家在美學和藝術哲學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他們都有煉金術般的能力,透過自己的創作使日常物品和圖像變得陌生,並對自我風格充滿痴迷:博伊斯被視為薩滿藝術家,他的神秘起源於游牧民族韃靼人將他從墜機事故中解救;而沃荷則將自己塑造為「波普教宗」的公眾形象,他戴著銀色的金色假髮,讓人過目難忘

博伊斯曾評論沃霍爾說:“他本身就超越物質界限,具有靈性。也許沃霍爾用肖像所做的這種'白板',這種清空和對任何傳統簽名的清除...創造了可以由截然不同的視角進入藝術世界的可能性。”

图片

1980 年,米莫·約蒂塞(Mimmo Jodice)為沃荷和博伊斯拍攝的照片

圖片版權:安東尼亞·里夫(Antonia Reeve)/約瑟夫·博伊斯/蘇格蘭國家美術館/泰特美術館


關於藝術家

作為普普藝術(Pop art)的先驅和核心人物,安迪沃荷以日常用品和大眾媒體中出現的名人肖像作為主題,創作出歷久不衰的影像,並奠定了他的時代。沃荷1928年出生於匹茲堡,曾就讀於卡內基理工學院,1950年代移居紐約,並在那裡的一家廣告公司開始了他的商業插畫家生涯。 1962年,他的作品於普普藝術的首次大型展覽中展出- 在西德尼·詹尼斯畫廊(Sidney Janis Gallery)舉辦的新現實主義展覽;同時在洛杉磯的費魯斯畫廊(Ferus Gallery, Los Angeles)和紐約的史特博畫廊(Stable Gallery, New York)舉辦個展。 1964年,他在曼哈頓的一個閣樓上建立了“工廠”,並於此組織派對及藝術活動,其後於1969年創辦雜誌《訪問》(Interview),將無數年輕作家、攝影師和藝術家推向聚光燈下。

沃荷於1987年逝世,兩年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回顧展,標誌著他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國際級機構展出,包括最近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2018)、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London) (2020)和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 Cologne)(2020-21)舉辦的回顧展。


更多展覽信息,請點擊卡片

Thaddaues Ropac 伦敦 9 件作品
约瑟夫·博伊斯肖像 2023.12.14 - 2024.02.09

更多全球藝術市場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 Art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