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王琪個展 《賽博天空-時空感知與清虛之境》於北京先聲畫廊開幕
2024年9月15日下午4時,藝術家王琪的個展「賽博天空-時空感知與清虛之境」Cyber Sky-Perception of Space-Time & Realm of Tranquility在798藝區先聲畫廊隆重開幕。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教授,研究生院書記(主持工作)兼教學部主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葛玉君,翰墨畫廊創始人林松,及先聲畫廊主理人羅忠學在本次展覽的開幕式進行了發言。
賽博天空-時空感知與清虛之境
藝術家 王琪
策展人 葛玉君
展期 2024.09.13 - 10.07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先聲畫廊
本次展覽展出了王琪28幅的精彩作品,包括最新創作的「賽博天空」系列。王琪對「像素」的使用,引發觀者對於「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間勾連與衝突的思考。
在“賽博天空”系列中,藝術家突破繪畫的維度限制創作出極為獨特的“凹室”,透過拓展作品的物理空間深度,使作品具有了精巧而耐人尋味的時間性。在對時間與空間無常變化的體現中,王琪的作品呈現出了或有或無、非有非無的「清虛之境」。
賽博天空-時空感知與清虛之境
作者 / 葛玉君
王琪先生與其他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不同之處在於,他早年學習建築專業,是一名資深的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親自設計落地了多個建築項目。近些年,王琪毅然放棄已經卓有成績的建築行當,潛心致力於藝術創作。他將對城市建築的深切關注,對古代花園的系統研究,以及對個人成長的生命體驗,注入繪畫當中。
更為重要的是,他將透鏡、折射、採光;結構、空間、力學;虛化、彌散、生長等其他學科領域一些核心元素與命題一同引入他的藝術創作中。帶給我們一種新的形式語言的探索,以及一種新的詮釋、考察、評論其藝術創作的方式與路徑……而關於一幅作品本身能否呈現出藝術語言上的獨到性,或背後所擷取的某種創作資源的另類性,抑或所導入的不同尋常的方法論和創作思維,似乎亦是我們考量一幅作品好壞的標準與尺度之一,這不僅是王琪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更是其帶給我們的啟示。
此次展覽是王琪先生繼2022年「鏡像」作品個展,2023年 「賽博園林」個展之後,推出的第三次系列性個展。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的是王琪先生近期「賽博天空」系列作品。在我個人看來,如果說第一次展覽「鏡像」是他對傳統建築文化,對都市化、都市化的實際感受,所進行的視覺轉譯,進而形成某種跨界思維與現實關照的話;那麼,在「賽博園林」展覽中,所展現的則是他在對傳統文化展開敘述的同時,充滿了具有科技底色和未來隱喻的某種審視與反思;而此次「賽博天空」系列,無論從藝術創作上或藝術理念表達上,則試圖開啟了一次「去現實化」的深化、抽離與昇華。逐步形成了一條具有獨立邏輯思維的藝術創作方法論,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語言,作品中所隱含的對於“時空感知”與“清虛之境”的體悟,則引向了一種更為開放式的關於過去與未來相互活化的藝術索思…
布面丙烯
150 × 100cm
2023
一、異形像素-在確定性中尋找不確定性
王琪本次展覽,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去年「賽博園林」展覽的延續與深化。所謂「賽博」(Cyber),其實有電腦仿生和人工智慧的涵義。它指向的是一種哲學和電腦領域的抽象概念,具有虛擬實境的意義。
王琪在其藝術探索過程中,一直在尋找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創作方法論」。而「像素」便是他有效的切入點之一。我們知道,「像素」與攝影術有關(在攝影術中,像素與照片顯影過程中的顆粒有關),又和電腦影像顯示有關,它是影像產生的原始單位。王琪的賽博影像可以說是由無數個像素組合而成,而這種組合恰恰是他在對「像素」概念進行處理之後的一次「改造」或「再利用」。
布面丙烯
150 × 100cm
2023
不同影像中的像素又以不同大小、不同色相、色度、色調的形狀呈現…王琪對「像素」的使用,可以說始於「賽博園林」系列,而「賽博天空」系列作品,無疑是對「像素」這套方法的強化與升級,“像素”本身一方面具有排列性、秩序感及其所蘊含的理性的“確定性”,同時也顯現出可移動性、疊加性、突變性及引申而來的“不確定性”。當然,在畫面上使用像素,無疑與王琪建築師的經驗有很大關聯。
身為建築師,王琪經常使用電腦軟體製圖,就像油畫家用畫筆一樣。在他看來,用電腦軟體快速產生小稿,是一件得心應手的事。而像素在他那裡,也成為一種可以不斷挪移變化,最後生成表達思想的基礎元素。
王琪的藝術創作大致上有幾個步驟,
首先,是寫生、觀察,他會對自然景觀進行一種直觀性的近距離的視覺感受與內在體驗;
其次,他將這種體驗抽離而來的圖像文本,並用電腦重新製作生成小稿。因而,王琪的藝術創作中潛在隱含著一個數據推動的元素,這裡還涉及到關於「演算法推演」的問題,而電腦圖像的生成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他的一隻延展的手;
第三,更重要的是,王琪將這種透過寫生觀察得來的,又經過延展的資料演算法推動過濾後的文本,以「手繪」的形式呈現在畫布上。手繪的過程也是王琪和畫筆、圖像、畫布相互觸摸、相互感知的過程,也是他的思想、情感及創作理念逐步投射的過程。這是王琪藝術創作的重要特色。
當然,這不僅體現在畫面視覺效果的處理上,更體現在他背後所潛移默化的對於虛擬世界、演算法資料以及空間結構緊密結合的創作方法論的綜合考量。如果只是將像素作為王琪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那將導致問題的簡化。事實上,在王琪的這一系列以「像素」為出發元點的作品中,充滿了不同維度的變化。例如在他的「賽博天空11—13」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運用了許多具有筆觸性特徵的語言。
布面丙烯
100 × 150cm
2024
在這些作品中,慣常的方形像素發生了各種的演繹和變化,形成了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形態的、無規則的新生像素。即“異形像素”。而這些異形像素與基礎性的方塊像素之間形成了某種張力關係,一種規則與不規則,迭代與升級,元點與生長的多維度變動。進而引發觀者對於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學理性思考。我想,王琪的藝術創作正是在這種「確定性中尋找不確定性」抑或「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敘事結構中展開的,他的作品是對日常生活、學術脈絡以及生命體驗的提煉、重組與超脫,這恰恰是貫穿王琪藝術創作的靈魂線索…
二、「X-Y-Z」——空間延深與時間感知
如上文所述,「像素」是王琪藝術創作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本次展覽中,關於「像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首先,原初基本由方塊為基礎的規則性“像素”,在本次“賽博天空”系列中,尤為突出了其向不規則的“異形像素”的轉化;其次,“像素”在平面上延展的基礎上,又加進了物理空間上的表達,以及時間敘事上的掌握。在王琪園林系列中,大部分的像素,都是以相對秩序化、平面化排列來處理的。也就是說,是在平面畫布空間中沿著由X到Y,兩個軸之間的運動。
而這次「賽博天空」系列作品,王琪的一個新的突破是,他將若干1.9cm、2.4cm、2.9cm以及3.9cm見方,深度為3.5cm的「凹室」置於畫面,這就意味著在畫布中形成物理意義上向「縱深」方向的挺進,也可以說,是向著所謂的Z軸方向延伸。因此,無論從語言表達或畫面效果層面,「賽博天空」系列作品中的像素至少是從X-Y-Z三個方向展開運動的。當然,順此思路,我們自然也可以感知到有一個「不在場」的「凸室」(W)的存在,進而所帶來的第四個方向W-X-Y-Z,即「四維空間」。而這樣一種語言上的嘗試,極具「衝突性」與「風險性」。
布面丙烯
90 × 60cm
2024
我們知道,一般意義上對於畫面縱深效果的表達是基於透視原理,而王琪的這樣一種敘事方法,恰恰是基於像素、運動、結構所展開的一種「空間」意義上的探討。
在這裡,「凹室」是異形像素的縱深的、立體的呈現,是「凸室」的對比性存在,是像素元素的全方位的展開。關於“凹室”,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整個畫面來自於電腦輔助生成小稿,但凹室的設計及製作,卻完全是“手工”的,得益於王琪建築學學習過程中熟練的建模實踐能力,這個行為也是AI永遠無法勝任的。而這些凹(凸)室,無疑將畫佈置於一個新的物理空間中,既與畫面融為一體,又與畫面形成新的張力關係,與觀者形成新的對話關係,它引發我們的思考也是多維度的。其三,在王琪鏡像世界及賽博園林系列作品中,對古典與當下,現實與未來的「時間性」隱喻不言而喻。而這次「賽博天空」系列作品,則不僅展示了一種對於天空、雲朵這樣一種既具現實性,又具有某種的抽離性和變化性探索,更為重要的是,凹室又帶給我們一種關於時間性的啟動與重新審思。
在不同尺寸的凹室內部,王琪並沒有採用與週邊顏色一同變化的延伸,而是基於一種接近週邊大比例色塊綜合性考量的單一色平塗,也就是說凹室的五個面都是一種顏色。這是因為,縱深本身就帶來自然色度的變幻。而從晨光,到午後的陽光,再到晚上的霞光,不同的光線,投射到畫面上,所產生的奇妙的變化,使得凹室本身俱有了“能動性”,這些變化本身,所帶給我們的是對已經不確定性的畫面的另一種不確定性的捕捉、思考與觀察。
難能可貴的是,這樣一種凹室形式的出現,與我們慣常的作畫手法相背離,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脫節與不協調性而容易被詬病。而王琪作為一位建築師出身的,有著極強動手能力的藝術家,將這種凹室以一種平緩而自然的形態,置於畫面當中,與畫面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當然,將這類「凹室」引入畫面創作,進行語言化處理,在我個人的記憶中,似乎鮮有涉及。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王琪的一個「藝術專利」成果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王琪的“鏡像世界”到“賽博園林”,再到“賽博天空”系列。一路走來,王琪無論從畫面思想表達方面,還是基本元素的應用層面,抑或語言的迭代創新維度,逐步形成了一套閉環式的方法論。而在這套方法論話語體系中,王琪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他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與體驗,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充分的表達在畫面上。
三、浮生與抽離——“去現實化”與“清虛之境”
縱觀王琪先生的藝術創作,從早期僧侶系列的一種對現實性、寫實性的強調;到作為建築師,對城市化進程中的「玻璃幕牆」以及由玻璃幕牆所折射出來的扭曲、變化、疊加的鏡像世界的關注; 再到王琪運用古代庭園建築題材,對於古典文化與未來想像的融合與表達所進行的「賽博園林」系列。我們可以隱約的看到,他的創作一直強調由現實切入,面對現實問題!
但在創作過程中,卻又存在著一種由逐步抽離,進而展開的所謂「去現實化」的探索。對王琪來說,這次「賽博天空」系列,無疑將這種「去現實化」的抽離進行的更為徹底。由平視角度的現實關注,進而轉化到仰視角度的,具有「虛無」屬性的天空、雲朵的題材演化。儘管這種演化仍然是以像素為基礎,仍然是對現實命題的反思,但是它更多的體現了一種向精神化的,哲學維度的處理趨向。
《賽博園林·塔》《賽博園林·角樓-2》,可以說是從「賽博園林」系列到「賽博天空」系列的轉折性作品。作品仍保留著園林屬性,但已大大抽離了形象的意味,強調一種自然的,色彩的感受,突出凹室在畫面中的顯現。
關於「賽博天空」系列,大致分為幾個板塊。其一,暖色系列,例如《賽博天空-1》《賽博天空-10》等,這批作品中,藝術家更多運用了橙、黃、赭石,突顯「偏暖」的「單色」的應用。
其二,冷色系列,例如《賽博天空-3》《賽博天空-4》《賽博天空-5》,則運用「偏冷」的青綠「單色」處理。
其三,混色系列,如《賽博天空-6》《賽博天空-8》《賽博天空-9》《賽博天空-15》《賽博天空-16》等系列,所採用的是多種色彩互動狀態之下的天空色彩表達。
有趣的是,在其作品中,「凹室」大多出現在雲朵而非天空上。實際上,這裡邊反映出雲朵和天空之間「有與無」「具象與抽象」「現實與超脫」等隱喻關係。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賽博天空-11》《賽博天空-12》《賽博天空-13》,這三張作品所描繪的天空雲朵,正處於「由暖向冷」逐步變化的過程中,處於萬千世界稍縱即逝的瞬間狀態。這三幅作品中的雲朵,引發的是關於“異形像素”,關於“凹室”中的色彩不斷變化的趨向。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彷彿真正體會到王琪接近理性創作背後感性的衝動,我們也能感受到在流動的像素狀態中,如何去表達天空,表達虛無之態。實際上,「天空」本身就具有「清虛之境」的含義。在王琪作品中,所謂“虛”,至少有兩種意義。其一,是「虛擬」;其二,則是虛無或虛空。 「虛擬」又和王琪的藝術創作實踐緊密結合,是一種基於像素的,基於科技、基於AI的虛擬實境的一種所指。另一種“虛”,則具有“虛空”的哲學層面的解釋,“若有若無,恍兮惚兮,杳冥玄妙”。空無所有,無為、無形、無己……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與徘徊。
「天空」所呈現出來的形像是一種變動著的,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無處不在,但無固定形象可循的狀態……伸手可觸又遙不可及……
在我個人看來。由“鏡像”到“園林”,再到賽博“天空”。王琪這三年的藝術創作實踐,恰恰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閉環,也是一次由現實世界,到抽離表述,再到精神維度的爬梳之旅。而這次賽博天空則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藝術家由外觀,到內觀,再到超觀的生命體驗的轉向。
因此,「賽博天空」對王琪而言,既是一個小結,也是一個起點;既是一次洞見,也是一次成長!而循此,王琪接下來的創作同樣值得我們深切關注,且滿懷期待!最後,祝展覽成功!
葛玉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2024年7月改定
更多全球藝術市場的最新動態請持續關注 ArtPro。